[普通] 从放羊娃到大将军,看一代名将卫青的人生如何逆袭!

酷酷跑网友_48934956

https://img2.***img.com/bbcode/images/b2a0e2ae90c078155e3ee07ab41dbd72.jpg?imageView2/2/w/984/h/9999/q/80/format/jpg/interlace/1/ignore-error/1 他出身卑贱,却位极人臣;他战功赫赫,却低调谨慎。他不仅在战场上百战百胜,在仕途上更是人生赢家。他的一生像一部励志传奇,他就是西汉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卫青。
https://img2.***img.com/bbcode/images/a706d1ff2f5587bc84ab4f6f72817ad8.png?imageView2/2/w/984/h/9999/q/80/format/jpg/interlace/1/ignore-error/1在今天陕西省兴平市东北有一座茂陵,那便是汉武帝的陵寝,而在茂陵旁边则是卫青之墓。

据记载,卫青去世后得到了陪葬茂陵的资格,陪葬帝王陵寝,在古代堪称臣子的最高荣誉,由此可见,卫青死后也可谓极尽哀荣,而这一切都是他通过不懈的奋斗得来的。
https://img2.***img.com/bbcode/images/bb0ea7046fcf214e4f95945a37675f4a.png?imageView2/2/w/984/h/9999/q/80/format/jpg/interlace/1/ignore-error/1图片出自《西汉帝陵》纪录片

身世悲惨的童年

卫青是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他的父亲郑季是一名小吏,和平阳侯府的女仆卫媪有了私情,在无媒无聘下生了卫青。等卫青长大些后,被送到郑家家族抚养。起初他还很高兴,以为自己有了完整的家庭,可残酷的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不仅郑季的正妻以及她所生的孩子们都因为他私生子的出身而瞧不起卫青,连亲生父亲也对这个儿子不闻不问,不仅不安排他读书,反而让他去放羊。

从此,年少的卫青就过上了惨不忍睹的生活,明明是家主的亲生儿子,却备受冷落,甚至被当作仆人一样看待,遭到随意驱使和辱骂。然而天性积极乐观的卫青却不以为意,冷漠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反而塑造了卫青坚强刚毅的性格,为他后半生的平步青云打下了基础。

有一次,卫青在街上遇到一个刑徒,这人一看到气宇不凡的卫青就愣住了,他走上前来抓着卫青就说道:“你的面相贵不可言,以后可以封侯拜相!”

卫青听后无奈地说:“我一个奴仆,不被打骂就不错了,怎么会痴心妄想呢?”

不过这个人的话却印在了卫青的心里,或许有朝一日自己真的可以功成名就。从那以后,卫青就暗自怀揣着这份梦想,默默努力着。

终于有一天,卫青实在不堪忍受屈辱,决定离开冷漠的郑家,前去投靠在平阳侯府的生母卫媪,虽然投靠有门,但毕竟卫媪也只是一名侍女仆从,卫青也只能在平阳侯府做一名最普通的骑奴。但这正是卫青功名路上的起点,由此揭开了他逆袭人生的序幕。

私生子的逆袭

一个人要有所成就,不光要自身能力出色,还需要一个机遇,而属于卫青的机遇很快就到了。

话说卫青的生母卫媪在生卫青前就有卫君孺、卫少儿和卫子夫三个女儿,其中卫子夫生得明艳动人,姿色最为出众。

一天,汉武帝受他长姐平阳公主的邀请来到侯府做客,那时候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刚因为朝廷之事受到不少闷气,在宴席上观看歌舞散心的他一下就表演中的卫子夫吸引住了,而平阳公主也有意借此机会求得圣眷,于是就顺水推舟将卫子夫送进了宫。

由于姐姐这次的获宠,卫青也被举荐到宫中当差,这比起当年的放羊娃,已经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了。卫青凭借这个机会走进皇帝的视野,兼之他才干过人,很快便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从此平步青云,而当年那个刑徒的预言似乎也在渐渐变为现实。

然而令卫青想不到的是,出现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一条康庄大道,一场杀身之祸却悄然降临。
https://img2.***img.com/bbcode/images/9b59c5cc454567a07c7b157765e4ed06.png?imageView2/2/w/984/h/9999/q/80/format/jpg/interlace/1/ignore-error/1当时皇后陈阿娇无子,见卫子夫受宠,又怀有身孕,她害怕卫子夫母以子贵取代自己的位置,于是和母亲馆陶长公主刘嫖密谋对卫家下手。她们不敢直接针对卫子夫,于是将目标转向了卫青,找借口将正在当值的卫青逮捕入狱,意图给他安上罪名就地处死。幸好卫青的好友公孙敖及时带人前来将他劫走,这才免除了一场横祸。

这件事传到汉武帝耳朵里,他在查明原委并得知卫青是被陷害的以后,不仅没有怪罪劫狱的公孙敖,反而继续提拔卫青做侍中。

这个侍中可不简单,虽然官阶不高,但可以入侍禁中,常伴天子左右,成为皇帝的亲信。而没过多久,卫青又被晋升为太中大夫,成了汉武帝的贴身顾问。
https://img2.***img.com/bbcode/images/e6bdc1c0cd411c3e5c5bceb69d970090.png?imageView2/2/w/984/h/9999/q/80/format/jpg/interlace/1/ignore-error/1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正所谓十年磨一剑,多年来,苦苦磨练和耐心的等待终于开花结果,从一名当时被视为视为卑贱的私生子到天子近臣,卫青即将登上属于他的舞台。

七战七捷

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以车骑将军的身份迎来第一次领兵作战的机会,在这次四路出击的大规模攻势中,卫青率领其中一路出上谷郡发起远征。

在四路大军的主帅中,只有卫青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而李广、公孙贺和公孙敖都是有经验的老将。一开始军中虽然对卫青任将没有异议,但也并没有对他有太多期待,然而最后让所有人出乎意料的是,其余三路人马要么大败而归,要么无功而返,最终得胜归来的只有卫青一人,卫青从此一战立威。

此战虽然歼敌仅几百,战果也不算多么辉煌,但是卫青直捣匈奴圣地龙城,摧毁了敌人的精神支柱,大大鼓舞了汉军的士气。
https://img2.***img.com/bbcode/images/87a6d7738a39d801128a19afe713069e.png?imageView2/2/w/984/h/9999/q/80/format/jpg/interlace/1/ignore-error/1此战过后不久匈奴就卷土重来,边疆形势非常严峻,在此紧要关头,卫青临危受命,连连出击,先后在出雁门之战、河南之战、高阙奇袭战、两次定襄北之战中击溃匈奴,斩获并俘虏敌军数万人,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辉煌战绩。

然而就在第二次定襄北之战中,前将军赵信所率三千余骑几乎全军覆没,被迫投降匈奴,为接下来的漠北大决战埋下了伏笔。
https://img2.***img.com/bbcode/images/dc9cfbc85e2268a25905eb5f61e4961c.jpg?imageView2/2/w/984/h/9999/q/80/format/jpg/interlace/1/ignore-error/1赵信本来是一名匈奴小王,后来战败降汉改名“赵信”,因多次立有军功被封为翕侯,他在军中多年,对汉军非常了解。而这次,他再度回归匈奴,顿时又成了大汉的心腹之患。

在多次交战后,赵信深感汉军战力强大,于是建议伊稚斜单于离开阴山地区退往漠北,通过拉长战线削弱汉军,并凭熟悉地形等优势,以期诱敌深入,围歼汉军。

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别领五万骑出漠北远征匈奴,伊稚斜单于采取赵信之策以逸待劳,卫青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https://img2.***img.com/bbcode/images/961e318c5fd92ef1e83c894244797ae0.png?imageView2/2/w/984/h/9999/q/80/format/jpg/interlace/1/ignore-error/1卫青出塞后,从俘虏口中得知伊稚斜单于的驻地,于是令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两部从东路出击迂回到匈奴军侧背,他本人则率精兵直捣匈奴大本营。
https://img2.***img.com/bbcode/images/a594cdeb0253839eba4396e0ef4304ad.png?imageView2/2/w/984/h/9999/q/80/format/jpg/interlace/1/ignore-error/1图片出自《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汉匈战争》纪录片
经过一千多里的长途跋涉,卫青所率的汉军终于与匈奴人相遇。当见到大单于亲率的精锐部队后,卫青遂下令以武刚车环绕为营,先稳住阵脚。

https://img2.***img.com/bbcode/images/f627da8b22779f7a3b450f6bf7b1df01.png?imageView2/2/w/984/h/9999/q/80/format/jpg/interlace/1/ignore-error/1图片出自《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汉匈战争》纪录片

此时李广等人的偏师仍不见踪影,卫青不愿再等,于是以五千精锐骑兵向匈奴发起冲击。
https://img2.***img.com/bbcode/images/543af1c89fd02f115b5021955f1a53d9.png?imageView2/2/w/984/h/9999/q/80/format/jpg/interlace/1/ignore-error/1见汉军进攻,伊稚斜单于也不甘示弱下令迎战,双方激战一天,到了黄昏时分忽然狂风骤起,只见黄沙滚滚,两军都看不清对方了。
https://img2.***img.com/bbcode/images/9a548a9d96817e39e77316455b8f6d10.png?imageView2/2/w/984/h/9999/q/80/format/jpg/interlace/1/ignore-error/1图片出自《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汉匈战争》纪录片
卫青见时机已到,立刻命大军从两翼进行包抄,这一来形势瞬间剧变,匈奴军再也支撑不住,纷纷开始溃退
https://img2.***img.com/bbcode/images/6129cf7c8f0a914c12097c7080ca7fd3.png?imageView2/2/w/984/h/9999/q/80/format/jpg/interlace/1/ignore-error/1图片出自《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汉匈战争》纪录片
最终大单于伊稚斜见势不妙,只得率数百亲兵突围而去。此战汉军奋勇,歼敌共计一万九千多人,取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辉煌胜利。
https://img2.***img.com/bbcode/images/26ee386475086c9e80facb988ad4fce8.png?imageView2/2/w/984/h/9999/q/80/format/jpg/interlace/1/ignore-error/1此战之后,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曾经对于大汉宛若庞然巨物般强大的匈奴帝国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大司马大将军

为表彰卫青的战功,汉武帝加封他为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后来卫青又迎娶了已经寡居的平阳公主,和皇室结成了双重联姻的关系。当年平阳侯府中的奴隶下人,如今却和高高在上的长公主结为连理,可谓是一部活生生的励志传奇。
https://img2.***img.com/bbcode/images/a94a96c843d4fd6154332e0d1bbf9af3.png?imageView2/2/w/984/h/9999/q/80/format/jpg/interlace/1/ignore-error/1https://img2.***img.com/bbcode/images/3f116c7d957c05dc0458b5ace5bea759.png?imageView2/2/w/984/h/9999/q/80/format/jpg/interlace/1/ignore-error/1 卫氏家族一门五侯,荣宠无以复加,这一切都是和卫青的奋斗分不开的。而卫青除了战功卓著,还有很多其他的宝贵品质。

作为一名军事掌权者,他从不居功自傲,反而处处为部下着想,当初赵信复降匈奴,卫青就丝毫没有甩锅的意思,直接把责任揽到自己头上,所以极受部下的爱戴。(“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常为士卒先;须士卒休,乃舍;穿井得水,乃敢饮;军罢,士卒已逾河,乃度。”)

在卫青的戎马生涯中,跟随他作战的将领中有九人因功封侯,而没人因为他而受到处罚,这就是他优秀领导才能的体现。

而卫青低调谦和的处世态度,也是他在仕途上一帆风顺的主要原因。他气度恢弘,礼贤下士,甚至连李广之子李敢,因其父的遭遇迁怒并打伤自己都没有加以怪罪,可见他心胸的宽广。

此外卫青虽然位极人臣,但行事却一向非常低调,别人劝他广招门客,但卫青一概加以拒绝,如此谨言慎行更是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

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在茂陵东北修建了一座阴山形状的墓冢。他的谥号为“烈”,所谓“有功安民曰烈”,这正是卫青一生的真实写照。

英雄不问出身

卫青出身低微,却不坠青云之志,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和边境的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

龙城大捷:首次带兵出征。汉军共四路出兵,三路溃败无功,只有卫青一路胜利,奇袭了匈奴圣地龙城,俘虏七百余人。
收复河套:与李息率兵出击匈奴,自云中出兵,西经高阙,再向西直到符离(今甘肃北部),收复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辖地(通称“新秦中”),并在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带设置了朔方郡(治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和五原郡。
奇袭高阙:奇袭高阙,包围右贤王,俘虏小王十余人、控降一万五千余人,收获牲畜达百万头。
二出定襄:春、夏之际,两次领十万骑兵出击匈奴,歼灭匈奴军过万。
漠北大战:与霍去病分兵远涉漠北,和单于主力相遇,以武刚车结阵,匈奴两路被歼9万余人,以弱胜强。

尽管功劳赫赫,但他一生仍淡泊名利,宽仁谦逊,居功而不自傲,其高尚品德千古传诵,堪称古代名臣良将之典范,无愧为“上将之元”。
https://img2.***img.com/bbcode/images/6f65378c705fe7add3e952c9b20d3e3b.jpg?imageView2/2/w/984/h/9999/q/80/format/jpg/interlace/1/ignore-error/1
官方邀稿作者:握中悬璧
参考资料:
《史记》汉 司马迁
《汉书》汉 班固
《资治通鉴》宋 司马光

1楼 2022-09-15 15:41:54 159
回复